直肠脱垂

-浩先森strong、
温馨提示:抵制诈骗,加强自我保护,以任何理由索取财物,均涉嫌违法,请提高警惕!
汪护士让你的护理工作变得更简单 | 汪护士官网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来源

每天12:00
无论你在哪里,请记得打开手机来汪护士找资料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可分为隐匿性脱垂(内脱垂、粘膜脱垂和完全性脱垂。隐匿性脱垂不涉及肛管,常是完全性脱垂的早期表现。

粘膜脱垂仅累及粘膜,而肌肉层位置正常。完全性脱垂是一种涉及肛管的直肠套叠。

概述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内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本病多见于1~3岁的幼儿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袢直接压于直肠前壁将其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老年人肌肉松驰,女性生育过多和分娩时会阴撕裂,幼儿发育不全均可致肛提肌及盆底筋膜发育不全,萎缩,不能支持直肠于正常位置。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慢性咳嗽等因素,均可致直肠脱垂。病员都有缓慢的发病史。早期在排便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严重者在咳嗽,喷嚏,用力或行走亦可脱出,且不易回复。如未能及时复位,脱垂肠段可发生水肿、绞窄,甚至有坏死的危险。此外病人常有大便排不尽与肛门部下坠,酸胀感,有的可出现下腹胀痛,腰部钝痛,尿频等现象。嵌顿时则疼痛剧烈。

手术治疗:1、调理饮食,加强营养,软化大便,尽量缩短蹲位排便时间,2、脱垂尚能自行复位或容易复位者,可在复位后行“长强”穴注射疗法。

早期直肠前壁内脱垂可引起局部粘膜缺血损伤和孤立性溃疡,诱发排便困感、便秘、排便时紧迫感和排便不净。随着排便困难加重和完全性脱垂的发生,进一步操作括约肌,引起大便失禁、粘液分泌、直肠出血肛门瘙痒。部分病人为解除便秘反复使用泻药和灌肠。因慢性扩张和括约肌拉长,直肠脱垂也可继发大便失禁。试图排空反复用力可操作经盆壁两侧阿耳科克管(alcock管)走行并在肛提肌下盆底的下降,神经可被拉向阿耳科克管远端,引起牵拉操作和传导减慢。

病因

直肠脱垂的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1.解剖因素幼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病人、年老衰弱者,易出现肛提肌和盆底筋膜薄弱无力;小儿骶骨弯曲度小、过直;手术、外伤损伤肛门直肠周围肌或神经等因素都可减弱自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直肠易于脱出。2.腹压增加如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经常致使腹压升高,推动直肠向下脱出。3.其他内痔直肠息肉经常脱出.向下牵拉直肠粘膜,诱发粘膜脱垂。

目前有两种可接受的理论。第一种认为直肠脱垂是直肠突出部通过盆底缺陷形成的滑动疝,于1912年首先由moschcowitz提出。第二种认为直畅脱垂是直肠上段和直乙交界部大肠的环状套叠,1968年由broden和snellman提出。两种理论的共同基础是,多数直肠脱垂病人在手术和造影检查时都发现较深的直肠团通或直肠膀就陷凹,小肠坠入其中并压迫直肠引起脱垂。直历脱垂常始于轻度内套叠,经一定时间发展成为完全性脱垂。直肠脱垂典型的解剖特征应包括:

直肠脱垂

①直肠自身套叠;

②深陷凹或深douglas凹;

③直肠与骶骨岬不固定;

④直扬和乙状结肠冗长;

⑤盆底和肛门括约肌薄弱;

⑥可能存在甲直肠膨出和其他异常。理想的手术方法应尽可能改正这些异常。

症状

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称为直肠脱垂。直肠壁部分下移,即直肠粘膜下移,称粘膜脱垂或不完全脱垂;直肠壁全层下移称完全脱垂。若下移的直肠壁在肛管直肠腔内称内脱垂;下移脱出到肛门外称为外脱垂。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常风于3岁以下儿童和60岁以上成人,儿童发病与性别无关,但成人中女性较常风,约占80%~90%。糖尿病、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脊髓操作、马尾综合征、椎间盘疾病、脊髓或脑肿瘤和多发性硬化在直肠脱垂病人中较常风,成为影响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直肠脱垂可以是独立病病,也可与其他盆底异常合并存在。一些病人合并有产伤或既往有直肠肛管手术史,子宫切除是女性引发盆底薄弱的危险因素。解剖异常可包括直肠膨出、阴道后疝、膀胱膨出、子宫和阴道脱垂。大便失禁发生率约为28%~88%,少数与产伤有关。15%~65%的直肠脱垂病人可合并便秘,但脱垂纠正后便秘常无改善。直肠膨出和阴道后疝也可因直肠前壁和肛门直肠环受压引起便秘。临床表现还取决于脱垂类型和程度。完全性外脱垂的病人经常诉说排便时直肠或“痔”脱出、便失禁、粪便或粘掖污染内裤。内脱垂常表现为慢性便秘、便失禁、粘液或血便,其中便秘和排空障碍最为常见

因长期粘膜液刺激、粪便污染和反复清洗,会阴皮肤常存在湿疹的瘙痒。长期脱垂和失禁可使肛门松弛,但肛门括约肌收缩有力并不能排队脱垂。直肠指诊偶可触及脱垂肠段,特别是站立位或在便盆上用力排便后触摸。触摸直肠前壁还可确定直肠膨出和阴道后疝。多数病人需进行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结肠疾病。便秘如采用饮食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行钡剂灌肠和排粪造影,以确定有无盆底出口梗阻。当考虑有盆底薄弱疾病时,应联合进行直肠、膀胱和小肠造影,以获得更整的盆底内脏动态影像资料。大便失禁的口才应测直肠压力。

诊断

直肠脱垂

检查时嘱病人下蹲后用力摒气,使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粘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cm;指诊仅触及两层折叠的粘膜;直肠指检时感到肛管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粘膜有“同心环”皱襞;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直肠指检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当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乙状结肠镜检可见到远端直肠充血、水肿。排便造影检查时可见到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盲肠内。

主要症状为有肿物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肿物较小,排便时脱出。便后自行复位以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于托回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粘液流出,致使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粘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行肠镜检查时发现。

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多次分娩等诱因的预防和治疗。

治疗

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的治疗依年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消除直肠脱垂的诱发因素;幼儿直肠脱垂以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的粘膜脱垂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成人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手术治疗为主。1.一般治疗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应注意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取俯卧位,用胶布固定双臀等。成人也应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脱垂程度和手术治疗后复发。2.注射治疗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粘膜下层内,使粘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常用硬化剂为5%石炭酸植物油、5%盐酸奎宁尿素水溶液。对儿童与老人疗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复发。3.手术治疗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很多.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复发率。手术途径有四种: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和经骶部。前两种途径应用较多。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肯定。术中游离直肠后,可通过多种方法将直肠、乙状结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主要为骶前两侧的组织上,注意勿损伤周围神经及骶前静脉丛;可同时缝合松弛的盆底筋膜、肛提肌,切除冗长的乙状结肠、直肠。经会阴手术操作安全,但复发率较高。可将脱出的直肠甚至乙状结肠自肛门直接切除缝合。直肠粘膜脱垂可采用痔环行切隙术方法切除脱垂粘膜;年老、体质虚弱者可简单地行肛门环缩术,即在局麻或腰麻下,在肛门前后各作一小切口,用血管钳经皮下绕肛门潜行分离一圈,用金属线或涤纶带在皮下环绕肛门,2—3个月后取出皮下埋置物,使肛门缩小以阻止直肠脱垂。

已有百余种手术方法,常用的也有数十种,应采用何种手术方法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倾向根据脱垂的严重程度、病人对治疗的渴望程度、可耐受程度和是否存在盆底疾病选用不同的方法。

治疗目的:

①切除或折叠冗长的结肠;

②将直肠固定在骶骨岬上;

③改善大便失禁或便秘。

分经腹和经会阴部两种途径。前者可达到解剖修复和同时治疗其他盆底疾病,但可发生吻合口狭和瘘、腹腔内感染和肠粘连等危险。老年病人还可增加心血管、深静脉栓塞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后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适用于因严重内科疾病不允许复杂腹部手术的老年人,或拒绝全身麻醉和腹部大手术的病人。部分可取得与腹部手术相同的效果,但也可出现切口感染和裂开的危险,且不如经腹部手术改善便失禁明显。无论施行何种手术,只有在解除解剖异常的同时认真解决功能异常才能取得较好结果

直肠脱垂

4.1经腹部修补

4.1.1乙状结肠切除:从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结合部游离乙状结肠和直肠,向下达到宣肠骶骨韧带,保留两侧直肠鞘的完整。切除乙状结肠并完成直肠结肠吻合.使直肠附着在骶骨前。行直肠固定时应民慎防骶前静脉破裂出血。

4.1.2frykman术:195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frykman首先报道。方法是将直肠游离,在s2~3水平将拉直的直肠侧鞘缝合固定到骶骨上,并将肛提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