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患者多元化及优质医疗需求,新建医院应运而生,规划床位1000张,其作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旨在提供涵盖疾病预防、健康管理、诊疗服务、术后康复的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服务。在新建医院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护理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护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系统地探索和总结,以期为社会办医背景下新建医院护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1参与医院规划建设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需要参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各临床科室基本标准、感染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办法、大型设备配置许可等57条规范标准。其中很多标准和科室建设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如感染管理办法、洁净手术部建筑设计、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产房和新生儿室建设等。护理团队深入参与规划建设有利于其建设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1.1三级流程规划设计
一级流程需要考虑科室间的布局动线,如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急诊、病理室、血库之间的关系等,合理的动线设计能够满足抢救流程的需求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二级流程需要考虑护理单元内部的空间设计,护士作为护理单元功能的主要使用者,其结构布局极大地影响了护理动线和工作流程。工作区的位置设置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护理人员到每个病房的距离,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及时照顾不同的病人;同时,应设置相应的护士休息室、更衣室等,为医务人员提供较安静、隐私性好的休息环境。另一方面,应考虑护理单元流线,护理单元流线主要包括人流和物流。其中,人流主要有医护流线、患者流线以及探视流线等;物流主要为物品流线、餐食流线、污物流线等。护理人员应根据护理实际工作需要为二级流线设计提供规划建议,尤其是医患分流、洁污分流,避免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三级流程如病房内部的设计,需要根据有关规范要求和护理工作的习惯考虑床单位间距、治疗带位置、呼叫系统的安装、电源插座的数量;同时,要从护理的角度审查环境设计是否体现人性化,应以患者私密性、领域性、识别性的行为特性为依据,建立安定的医院居住环境。
1.2疗愈环境的构建
疗愈环境是指能够对身体健康和情感福祉进行支持,起到疗愈作用的物理环境。护理团队作为医院人文关怀的主要执行者之一,在参与医院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紧跟疗愈环境中物理场景的应用,把温和适宜的就医氛围营造于设计,从而使患者在身心体验中得到改善与休养。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卫生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2.1护理人力配置
因缺少护理工作量等服务投入的指标结果,新建医院仅能以床护比为代表的人力投入指标作为人力配置的主要依据。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3年版)》中,病房床护比为1∶0.4,ICU床护比不低于1∶2.5∶3,手术间与手术室护士比不低于1∶3。新建医院由于开业初期患者流量尽管有限,但是为创建医院良好口碑关键时期,为了保证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初期按1∶0.5进行病房人力配置,运营成熟后按1∶0.68进行配置,ICU、产房、新生儿室、手术室等均按1∶3进行配置。除了床护比外,职称与学历结构也是影响护理人力资源效率的重要指标。为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患者安全,新毕业护士应控制在30%以内,护师及以上职称应占到40%,按管理需求合理配置高级职称人员。随着护理人员教育水平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以本科和大专为主的护士学历结构成为必须,同时按需求配置护理研究生比例。
2.2护理人员到岗时间
基于新建医院的特殊性,为了尽早地参与医院规划设计,应提前安排护理人员的到岗时间,如护理筹建团队应在医院规划设计之初到岗就位,各科室的护理管理岗要参与科室的筹备建设,至少在开业前1年到岗。同时,新建医院因缺少规范化培训和轮转培训的机会,对于新毕业护士也要提前规划到岗,安排至外院进行为期1年左右的规范化培训。
3安排护理团队培训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新建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在医院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工作特点、工作流程时,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对其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有利于尽快适应环境、适应角色。
3.1护理人员进修培训
进修培训是护士深造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建医院初期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培训队伍,需筛选国内外知名的教学医院建立长期进修培训合作关系;评估招聘护士的业务水平能力,分层次、分批次地安排护理人员进修培训;结合医院运营需求,有侧重点地制定进修培训方案;全程参与进修医院的培训进度,建立护理部、护士长双层的追踪与反馈机制。进修结束后,教学医院对进修护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价,新建医院安排结业汇报会,了解进修护士的真实培训效果,以期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
3.2开业前培训
3.2.1院级空间布局培训。包括全院科室分布、消防设施、工作流程、人流、物流、车流、消防、安保、院感等知识培训。3.2.2科室培训。科室内工作流程、医疗设施的介绍,多种开关位置(科室内强弱电、上下水、医用气体开关位置),消防设施位置等相关培训。3.2.3护理岗位操作培训。除了送国内外知名医院进修培训之外,开业前培训也是保证护士工作标准化的重要方式。(1)培训方案:在培训期间优先对护理管理者进行培训,培训达标后由护理管理者对各科室临床护士及骨干进行培训。培训为地毯式,每一阶段培训后均要进行考核,80分达标,要求人人达标。(2)初步评估:培训前护士长对所有护士的专科理论、专科技术能力及应急急救能力进行测评,理论成绩>60分为合格,专科操作、急救技术考核成绩>80分为合格。根据考核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3)培训质量控制:引入闭环式反馈控制法,即在不同培训阶段发现问题、确认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验证并巩固整改效果。由经过培训的护理管理者组成三基培训质控小组。每月召开三基培训质控会议对本月培训效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在与护士广泛沟通的基础上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整改措施。质控小组通过跟踪验证,不断整改,确保培训质量,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为提高规范化培训质量,运用流程管理,对培训工作的关键流程进行改造优化。以病人、医生满意为中心,以规范化培训为核心,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想。三基培训质控小组每3个月针对培训流程征集意见、建议,在季末的质控会中讨论、分析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培训流程。(4)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10个月后统一命题进行考核,理论成绩>90分为优、80~90分为良、<80分为差;操作考核>95分为优秀、90~95分为合格、<90分为不合格;急救配合方面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三等。3.2.4跨科室流程演练。护理部编制包含患者就诊全流程的病情脚本,涵盖急诊、住院、手术、重症、出院等重点环节,考察护士在预检分诊、急救操作、交接班、手术配合、输血流程、健康宣教、沟通礼仪等方面的能力,检验跨科室之间的配合和合作,为开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开业后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建设护理规章制度
护理规章制度建设是提供优质患者安全的基本,也是规范化护理服务达标的重要保障。在护理规章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除根据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等级医院评审要求之外,还应考虑国际联合委员会(JCI)的评审要求[1],引入精益高效的管理理念。需要制定的内容包括护理工作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职责、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疾病护理常规、健康宣教等,按审核等级分为部级、科级规章制度。
4.1制度的制定
(1)建立工作组: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应在护理筹建团队搭建后即有计划地开始实施。根据不同的规章制度,组建不同的工作组,分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工作,如护理工作制度组需要由护理部管理人员负责,疾病护理常规组则应由各专科护士长安排制定等。(2)制定制度模板:为保证规章制度的规范性,为制度编写人员提供可操作性,应先行制定规章制度模板,明确文本格式及撰写要求,方便制度编写人员参照执行。(3)制定制度内容:制度内容应在充分参考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调研医院内部的管理要求,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反复打磨,科学、系统、谨慎地编写。(4)制度审核与批准:建立制度管理机制,根据管理工作流程和要求,完成制度的审核与批准。如制度编制完成后,主管部门(护理部)对文件的内涵质量具有审核责任,质控部门对文件的内容形式具有审核责任。部级文件还应提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核,经院长批准后发布;而科级文件应由主管部门批准,审核通过后发布。
4.2制度的培训
护理制度想要真正起到自下而上的贯彻执行效果,必须经过自上而下的全面系统培训。通过对制度制定的重要意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等进行积极的培训宣传,加强护士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制度的认可性,从而提高护士的制度执行力和执行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
4.3制度的修订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其覆盖面广、系统性强,需要根据医院实际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范围进行不断调整,新建医院更是如此。常规运行医院的规章制度一般每两年检核1次,而新建医院开业后即需要制度检视,紧跟医院业务的工作要求,结合政策法规的动向,及时增补、修订各项制度,并于开业半年后进行集中审核,以确保运营制度的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5总结
新建医院的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广泛的筹建和团队的参与,护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团队。早期护理团队的参与,能够优化医院建筑的规划设计,早期完成护理体系的建设,顺利衔接开业后的护理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秀英,李秀华,蒋红,等.国际联合委员会评审对护理实践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3):342-345.
作者:刘晓� 沈晶晶 卢艳丽 单位:通用环球医疗集团有限公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