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化学习理论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强调的主要目标,该理论已在全球护理学教育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和效果。文章讨论了转化学习理论的内涵和核心要素,结合护理学专升本学生的特点探讨了转化学习理论在护理学教育中的应用,为创新护理学专升本教育方式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转化学习理论;专升本;护理
一、转化学习理论的内涵及核心要素
197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麦基罗(JackMezirow)率先提出转化式学习理论,他认为转化学习是个体通过触发性事件改变其固有观念结构(看法、思维习惯、思想倾向),使个体更具包容性、辨别性、开放性,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变化并进行反思,以产生新的理念和观点并指导实际行动[2]。为达到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化需要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部分都得到满足。内在条件是变化的根本,主要由个体本身的经验、认知情况和年龄等因素组成,直接影响转化的过程和效果。外在条件指辅助的转化条件,包括教师的引导、开放的学习环境和贴合个体学习诉求的学习内容。当内外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才会发生转化学习。转化学习是继授予式学习(informativelearning)和形成性学习(formativelearning)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授予式学习着重通过知识传输和技能培训培养实用型人才,形成性学习在于通过社会价值观念的学习培养专家型人才,而转化学习强调对于思维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培养领导型的改革者。从意义上来说,转化学习包含了三种根本性的转变:一是从单纯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对信息进行搜索、分析、综合后进行决策的过程;二是从学习知识者转变为医疗体系核心成员;三是从全盘皆收的教育模式转变为批判性接受信息并形成为我所用的思维理念[3]。转换学习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麦基罗将转化学习理论总结为10个阶段:1.迷失方向的困境;2.自我反省;3.假设的批判性评价;4.个人的不满和转换过程之间连接的识别;5.对新的角色、人际关系和行动的可行性探索;6.规划一个行动过程;7.为实现自己的计划获取知识和技能;8.新角色的临时性尝试;9.在新的角色和人际关系中提升能力和自信;10.在新视角指引下,在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对个体生活状态的再整合[4]。随后,斯蒂芬•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Brook-field)和黄富顺分别将转化学习理论简化为5个阶段和4个阶段。然而,无论是如何划分转化学习理论模式,其核心要素都围绕着个人经验、批判性反思和理性交谈三部分。个人经验是转化学习的主要媒介,可以源于学习者自身经验,也可以源于教育者的课堂活动。当学习者的个体经验观念结构与新环境所具有的观念结构产生偏差时,会使学习者陷入困境,从而引发其对个人经验进行反思并尝试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批判性反思是学习者对其根深蒂固观念结构的质疑,使学习者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理性交谈是促进转化的手段,有效的对话可以传递信息、态度、情感和个性,帮助学习者通过参与讨论突破固有认知的局限性,实现个体观念的转化[5]。
二、护理学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
首先,二年制护理学专升本学生的平均入学年龄比四年制护理学本科学生大,心智较为成熟,属于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其次,专升本护生已系统地学习过护理学知识并经过临床护理实践,较本科生对临床工作、护生角色和护理学知识有更为清晰和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再次,有调查显示专升本护生在求知欲和学历提升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学习主动性更强[6]。因此专升本护生与本科护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式方面应有所区分。护理学专业专科层次以培养护理操作能力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目的是通过短周期的培养缓解临床护理人才紧缺的现状,因此专科阶段强调护理理论和护理临床技能操作的培训。而本科阶段的培养主要以发展其护理科研、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能力为主,需要护生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能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目的[7]。专升本护生的学习不再是一般知识的累计和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重塑新的意义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再次教授专升本护生护理知识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如何面对问题收集信息并做出合理性决定这一思考方式,而不仅是单向的对学生解释疾病及其护理程序。
经过四十年的演变和发展,转化学习理论逐渐成为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目前国外对于转化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均已相对成熟,其实践应用方式灵活多样且效果可观。鉴于医学领域,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国外许多转化学习的实践应用研究都是在护理学专业中所开展的。这些实践研究的研究对象从护理学本科学生一直到护理临床工作者和教育者,研究内容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包括整体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涵盖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临终关怀和各临床实习环节。然而国内对于转化学习研究仍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应用人群更多集中于教师、农民工以及企业员工[8],针对护理学领域甚至整个医学领域的实践研究目前只涉及免疫学、护理心理学等部分课程中[9,10],缺乏整体设计。
(一)转化学习理论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专升本护生学制较短,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内、外、妇、儿等护理学专业课程为主,生理、病理等专业基础课程较少。传统护理学专业课程的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和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法。学生通过记忆各种疾病的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处理原则和护理措施来学习知识。临床知识总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护理学专业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和循证护理的思维模式,这样护生才能在其职业生涯中一直保持不断更新知识的状态,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使患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转化学习理论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和流程,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许多国外的教育家采取了反思日记、分组讨论、临床案例讨论等途径使学生将其临床经验与理论知识综合的进行结合。例如在学习“氧气疗法”部分内容时通过上述方式将该部分知识与安全教育、临床决策和健康教育等内容相结合,穿插学生对其实习阶段的案例反思,在反思或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为什么我需要注意这些症状/检查结果?”“当患者及其家属担心xx症状/检查结果时我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在分组或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根据目前得到的信息我需要做出哪些护理操作”,“为什么我和其他人护理操作的优先顺序不同”,“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等等问题”。[11]通过批判性反思和与他人的理性交谈,学生会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消化中的不足以及与他人的思维差异,这些反思的结果促使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证据查询,因而就达到了自主学习的效果。通过转化理论的应用,学生不在一味的接收课本中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更深一步的思考来理解每一步护理程序的意义,同时保持不断更新知识查阅文献资料的习惯。
(二)转化学习理论在护理学方向课程中的应用
针对社会老龄化的现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临终关怀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Chirema等学者运用了转化学习理论的方式进行该部分课程的授课[12]。在正式授课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角色扮演患者及其家属的方式进行临终关怀培训以增强其沟通能力、亲和力和感知力。随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走访临终患者及其家属,与患者进行交流并记录患者情况、护理操作及学生自身的反思情况。走访完成后,学生以个体对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感悟反思进行陈述汇报。随后师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这种预设情景角色扮演-实地走访-反思日记-个人陈述-小组讨论的系列活动,学生全方位设身处地的收集到了作为临终关怀的患者、家属及护理人员等不同角度的认知和情感变化,从而改变之前对于临终关怀模糊或单一的思考方式,鼓励学生从新的价值观和角度思考问题,实现知识的转化。
四、结束语
长久以来,我国护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为主,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差,无法自主消化理解知识。转化学习理论通过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和评判性思维的养成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也为持续性提升护士岗位胜任力提供了新的培养手段。为更好的应用转化学习理论,教育者首先要从自身进行改变,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入手进行改变。转化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自身为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要承担引领者和共同参与者的角色。教学方式从讲授和简单的问答变成灵活多样的问题情景设置、讨论、反思日记等诱导思考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备课和课程设计之初就进行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案例收集,以做好反思诱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反思环境。同时在课时分布上缩短理论讲授的学时,增加学生课前准备、实地走访、小组讨论的时间。由于转化学习理论强调的是思维模式的培养而非仅仅局限于特定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针对此类授课方式的课程在考试方式上也应作出相应的变化,考试内容应能凸显出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察,考试形式也可以不在局限于期末的笔试,而是将反思日记、小组讨论、个人陈述等情况的评价也融入其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转化学习理论中基于学生自身经验的核心要素和重视实地走访、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较高的要求。伴随目前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被逐渐弱化,质量参差不齐,这也是制约我国转化学习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将对实施转化学习理论,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有非同一般的积极影响。转化学习无法全面替代授予式学习和形成性学习,然而针对专升本护生这一成人为主的学生群体来说是更加适合其自身背景及特点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个人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诱导批判性思维的产生,通过理性交谈丰富思维模式的转化学习理论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中心地位,真正培养出长期满足岗位胜任力的临床护理工作者。
作者:孙亚楠 秦国民 蔡虹 孙书勤 郝玉玲 单位:滨州医学院老年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